【爱游戏在线】中国冰雪运动蓬勃发展,冬奥效应持续升温
随着北京冬奥会的成功举办,中国冰雪运动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,从专业竞技到大众参与,从北方传统地区到南方新兴市场,冰雪运动正以惊人的速度融入中国人的生活,这场“白色革命”不仅改变了中国体育的格局,更为全球冰雪产业注入了新的活力。
冬奥遗产持续释放红利
北京冬奥会闭幕已近两年,但其带来的“冬奥效应”仍在持续发酵,国家体育总局最新数据显示,全国冰雪运动参与人数已达3.46亿,超额完成“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”的目标,冬奥场馆的赛后利用成为典范,首钢滑雪大跳台变身“城市冰雪乐园”,国家速滑馆“冰丝带”全年开放惠民滑冰,延庆冬奥村转型为山地滑雪度假区,实现了竞技价值与民生效益的双赢。
专业领域同样捷报频传,中国冰雪健儿在2023-2024赛季国际赛事中斩获42枚金牌,创历史新高,短道速滑队保持集团优势,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、单板滑雪U型场地等项目涌现出多位00后世界冠军,国家体育总局冬季运动管理中心主任表示:“我们正从‘冬奥参赛’向‘冰雪强国’转型,建立了覆盖6大项15分项的完整人才培养体系。”
南方市场打破地理限制
令人惊喜的是,冰雪运动在南方省份呈现爆发式增长,上海、广州、成都等城市年均新建3-5个室内冰雪场馆,苏州太湖雪世界建成亚洲最大室内雪场,2023年南方地区滑雪人次同比增长217%,“北雪南移”成为行业新趋势,科技突破功不可没,新型制冷技术使室内雪场能耗降低40%,模拟滑雪机、旱雪毯等创新产品让冰雪训练不再受季节限制。
青少年参与度显著提升,教育部“校园冰雪计划”已覆盖全国2.1万所学校,轮转冰、滑冰进校园等项目培养出大批苗子,在刚刚结束的全国青少年冰雪运动会上,来自海南的12岁选手获得花样滑冰少年组冠军,印证了“冰雪运动无关南北”的新格局。
产业链条日趋完善
冰雪运动的普及带动全产业链升级,国产装备品牌占有率从2015年的不足10%提升至35%,智能滑雪镜、发热滑雪服等创新产品走俏市场,张家口冰雪装备产业园集聚了136家企业,年产值突破百亿元,文旅融合成效显著,东北冰雪旅游线路冬季预订量增长3倍,新疆阿勒泰打造“中国粉雪天堂”品牌,崇礼滑雪度假区全年接待游客超300万人次。
国际冰雪组织纷纷加大在华布局,国际滑联在上海设立亚太总部,世界冰壶联合会与中国企业达成十年合作协议,挪威、奥地利等传统冰雪强国近期密集派代表团访华,在教练培训、赛事运营等领域开展合作,业内人士指出:“中国正在重塑全球冰雪经济版图。”
全民健身注入新动能
群众性冰雪活动丰富多彩,北京市民快乐冰雪季、黑龙江百万青少年上冰雪等传统活动持续创新,成都“雪山下的公园城市”冰球联赛、深圳湾区滑雪精英赛等新兴IP快速成长,全国现有冰雪运动俱乐部超5800家,较冬奥申办成功前增长8倍,35个城市推出冰雪消费券,带动相关消费规模突破6000亿元。
特殊群体参与度不断提高,中国残联推出“残疾人冰雪运动季”,建立11个残疾人冰雪训练基地,老年冰雪旅游成为新时尚,银发族滑雪培训班报名人数年增150%,医务工作者提醒,大众参与需注意科学防护,建议初学者选择正规教练,循序渐进提升技能。
可持续发展面临新课题
快速发展的同时,行业也面临挑战,生态环境部要求新建雪场必须进行生态评估,部分地区开始试点“碳中和雪场”建设,人才培养需要长效机制,目前全国持证滑雪教练仅2.3万人,存在较大缺口,专家建议加强冰雪运动标准化建设,完善保险等配套服务。
展望未来,随着哈尔滨成功申办2025年亚冬会、内蒙古筹备第十四届全国冬运会,中国冰雪运动将迎来新一轮发展高潮,国家体育总局正制定《后冬奥时期冰雪运动高质量发展纲要》,拟在人才培养、科技研发、国际交流等方面推出系列举措,正如国际奥委会主席所言:“北京冬奥会不是终点,而是中国冰雪运动的新起点。”
这场始于冬奥的冰雪热潮,正在改写中国体育的历史,从专业竞技到全民健身,从体育产业到区域经济,冰雪运动的“冷资源”持续释放“热效应”,为体育强国建设注入澎湃动力,随着更多创新实践的展开,中国有望为世界冰雪运动发展贡献独特智慧。